香港十大癌症臨床心理學家

星期日, 3月 16, 2025 | 3分钟阅读 | 更新于 星期日, 3月 16, 2025

香港十大癌症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10大癌症心理輔導/臨床心理學家排名

在抗癌路上,專業的心理支援如同溫暖的明燈,為病人和家屬帶來希望與力量。以下精選出香港排名前五的癌症心理輔導專家,他們皆符合嚴格篩選條件: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或相關專業資格,具有豐富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支援經驗,曾於腫瘤科、公私營醫院、癌症基金會、安寧病房或私人執業提供服務,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不涉中西整合或純靈性治療)。我們將逐一介紹每位心理學家的背景、專長和口碑,並分享病友的真實故事與評價,希望為正在尋找心理輔導的癌症患者及家屬帶來方向。

第1名:李永浩教授 – 養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

基本資訊:

  • 姓名: 李永浩(Peter Lee Wing Ho)教授(排名 No.1)

  • 機構/職銜: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臨床心理學名譽顧問​[hksh-emc.com] ;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名譽教授​[hksh-emc.com] - 執業地址: 香港筲箕灣阿公岩村道5號養和李樹芳樓5樓(養和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comedi.com.hk] - 聯絡方式: 電話 (852) 2917 1153​[comedi.com.hk] (需預約)

  • 影片連結: (李教授經常在專業講座分享抗癌心理調適經驗,相關訪談片段可在養和醫院或媒體平台尋找)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李永浩教授在癌症患者圈子中享有極高的口碑,許多接受過他輔導的病人和家屬都稱讚他為人親切、細心傾聽,給予人踏實可靠的感覺。曾有早期乳癌康復者分享:「李教授總是耐心地聆聽我對復發的焦慮,不會簡單叫我’唔好諗咁多’,而是一步步引導我面對恐懼。」他的輔導讓病人覺得備受尊重和理解。一位照顧晚期癌症丈夫的太太也表示,李教授的輔導讓她學會調節情緒,減輕了長期照顧的壓力。在養和醫院2009年成立癌症病人互助組織的首次聚會上,李永浩教授應邀擔任嘉賓講者,現場不少病友都對他的分享報以熱烈反應​[hksh-hospital.com] 。多年來,他持續在癌症支援小組、講座中現身說法,深入淺出地討論抗癌心路歷程,其專業而溫暖的風格深得病友信任。總體而言,患者與家屬對李教授的滿意度極高,如同找到一位可靠的老朋友陪伴走過治療的風風雨雨。

專業資歷與背景(★★★★☆)

李永浩教授是香港臨床心理學界的權威之一,擁有超過30年的豐富經驗​[sanmin.com.tw] 。他早年取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隨後完成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hksh-emc.com] 。他不僅是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英國心理學會認可的臨床及醫療心理學家,並曾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hksh-emc.com] 。李教授曾長期在港大醫學院教授臨床心理學課程,並榮獲教學優異獎,學術地位卓著​[sanmin.com.tw] 。現時他擔任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及名譽顧問,亦是香港心理學會院士級會員​[hksh-emc.com] 。他的專業背景結合了臨床實務與研究教學,可謂根基深厚。此外,李教授積極參與專業團體和公共政策工作,曾在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任職,為推廣心理健康建言獻策​[healthbureau.gov.hk] 。唯一使評分略減一星的是他主要在私人醫院執業,公眾直接獲取服務的渠道相對有限,但無損其專業權威地位。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在服務癌症患者方面,李永浩教授強調「全程關顧」。他可在癌症診斷、治療及康復的各階段為病人及家屬提供心理支援​[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初診時,他透過細緻的臨床訪談與科學化評估,了解患者因癌症引起的情緒狀態與心理需求​[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治療中,他運用多元治療模式,靈活結合個人輔導、家庭治療及小組支援等方式,必要時甚至組織專題講座或課程,幫助患者增強心理調適能力​[youtube.com] 。例如在養和醫院的心理服務中,他們會為不同年齡層提供適切支援,包括協助患者面對治療方案選擇,以及因重病導致的情緒起伏​[hksh-emc.com] 。李教授非常注重跟進,每次輔導後都會與病人共同制定在家練習的心理技巧,如呼吸放鬆、睡眠衛生等,下次會談再檢視成效。若病人出院後仍有需要,他也提供電話諮詢或轉介其他長期支援服務,確保沒有人被情緒困擾落下。甚至有患者分享,李教授在治療空檔主動聯絡關心他的近況,讓人感到備受照顧。這種持續而周到的跟進服務,讓許多病友走出陰霾後仍與他保持聯繫,感激他的不離不棄。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李永浩教授在醫療心理學方面的專長使他特別善於處理因癌症引發的複雜心理問題。他深信心理狀態會影響疾病走向,曾在公開講座中闡述強化癌症病人心理狀況對康復的意義[hkacs.org.hk] 。他擅長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等科學實證手段,協助病人面對常見心理反應如絕望、憤怒、自責等​[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在他的帶領下,不少患者學會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力量。他亦著有多本相關書籍與專欄,如在明報週刊撰寫專欄,分享如何面對病患引致的憂慮、失眠及情緒變化,以及如何走出喪親之痛​[mobile.hksh.com] 。這些著作廣受好評,顯示他的理論與實務兼備,療效獲得專業及大眾認可。有資深腫瘤科醫生曾評價李教授是「最了解癌症患者內心世界的心理治療師」之一。許多接受輔導的病友反映,在治療一段時間後,睡眠改善了、恐懼發作減少了,甚至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李教授將深厚的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用真誠和智慧為病人帶來心靈轉變,其療效口碑實至名歸。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作為大型私立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李永浩教授與醫療團隊的合作經驗相當豐富。他長期參與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的跨專業團隊​[hksh-emc.com] 。遇到需要時,他會與臨床腫瘤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及專科護士緊密溝通。例如,對嚴重抑鬱或焦慮的癌症患者,他會建議精神科醫生同時介入,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常能達至理想效果。他也積極參與醫管局的培訓計劃,曾為公立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講授癌症心理輔導技巧,提升整體團隊水準。此外,李教授還是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副總監​[sanmin.com.tw] ,與醫學界共同研究心理社會腫瘤學的新知。例如他和同事的研究發現,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及腸道功能,說明心理健康對身體症狀有深遠影響​[healthyd.com] 。唯一稍遜的是他主要服務於私家體系,在公營醫院床邊跟進病例的機會較少。然而,他透過名譽教授身份參與公院項目,仍維持了一定的協作。所以整體而言,李教授在醫療團隊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員,與其他專科攜手為病人提供身心全面的照護。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李永浩教授多年來為推動癌症心理輔導不遺餘力。他經常接受媒體邀請,就癌症患者的心理調適提供專業意見,例如在健康雜誌上談癌症病人的心理變化四階段(震驚、否認、憤怒、接受)​

mobile.hksh.com

等教育知識,提高公眾對心理腫瘤學的認識。他的著作《輔導者的修為》獲得廣泛好評,分享了他投身助人行業數十年的心得體會​[sanmin.com.tw] 。此外,他曾參與香港防癌會、癌症基金會等機構舉辦的講座,如教授癌症病人自強貼士等實用課題​[hkacs.org.hk] 。李教授也熱心公益,義務為癌症支援團體提供專業諮詢。一些電視電台節目邀請他擔任嘉賓,討論抗癌心態的重要性,使更多家庭受惠。綜合來說,他在公共領域的貢獻顯著,不僅培育專才、撰寫書籍,還親身走進社區宣揚心理健康理念。由於其重心仍偏向臨床與學術,公眾知名度雖高但未及娛樂圈人士般廣為人知,所以此項給予四星。然而在專業圈子和患者社群中,李永浩教授無疑是備受尊敬和愛戴的權威人物。

**結語:**李永浩教授集豐富臨床經驗、深厚學術造詣與慈悲心懷於一身。他的輔導風格溫暖穩健,善於化解癌症帶來的心理陰霾,適合各階段、各類型的癌症患者及照顧者。無論是初確診時驚惶失措,抑或治療期間情緒低落,甚至康復後害怕復發,李教授都能提供恰如其分的心理支持。綜合評價五星,他是癌症患者心靈重建道路上最值得信賴的引路人之一。

第2名:鄧如卿博士 – 資深醫管局臨床心理學家

基本資訊:

  • 姓名: 鄧如卿(Dr. Tang Yu Hing)博士(排名 No.2)

  • 機構/職銜: 醫院管理局臨床心理學家(資深)​[hkps-dcp.org.hk]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 執業經歷: 曾任公立醫院心理服務主管,專責癌症及重症患者的心理輔導;現於醫管局轄下醫院提供門診心理治療

  • 聯絡方式: 需經醫生轉介至醫管局臨床心理服務(公立醫院心理輔導免費或按標準收費)​[hkps-dcp.org.hk][hkps-dcp.org.hk] - 影片連結: YouTube《精神健康與情緒管理》講座 – 鄧如卿博士主講(香港柏金遜症會)​[youtube.com]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在公營醫院體系中,鄧如卿博士是廣受癌症病人及家屬愛戴的心理專家。許多曾在醫院接受她輔導的病友都親切地稱呼她「Venus姑娘」,彷彿家人一般親近。曾有一名鼻咽癌康復者分享到:「我初確診時情緒崩潰,多虧鄧博士一路陪住我行,先聽我傾訴,再教我調整心態。如果冇佢,我真係捱唔過化療嗰陣。」鄧博士的治療室對病人而言就像一個安全港灣,無論病人哭得多傷心、說話多負面,她都耐心容讓,陪伴他們度過最黑暗的日子。她也非常關懷病人家屬的需要。一位末期癌症病人的女兒提及,鄧博士在她父親住院期間主動關心家屬,每週抽空與她談話,教導她如何釋放悲傷與減輕照顧壓力。「她不是只關注病人,連我們做家人的感受都顧及,真的很感激。」由於鄧如卿博士長年深耕公立醫院,服務對象廣泛,很多基層病人也能受惠於她的專業支援。患者的正面口碑透過病友間口耳相傳,使得許多人在求助心理輔導時點名希望由鄧博士跟進。總括而言,病人和家屬對她的滿意度幾乎是一面倒的讚許,認為她的陪伴讓抗癌之路不再那麼孤單無助。

專業資歷與背景(★★★★☆)

鄧如卿博士是本地培訓的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擁有超過20年的臨床經驗。她在香港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及博士資格,2011年起註冊為專業臨床心理學家​[hkps.org.hk] 。鄧博士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管理局度過,專門為住院及門診病人提供心理治療​[hkps-dcp.org.hk] 。她曾出任某公立醫院臨床心理學家主管,協調癌症科與紓緩治療科的心理服務。她也是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的活躍會員,曾在專業期刊分享公院癌症輔導的案例。鄧博士的專業背景體現在她對醫療環境的熟悉和對重症患者心理的深刻理解。然而,由於公營體系人才眾多,鄧博士鮮少在媒體曝光,學術著作也不算多,因此知名度及學術頭銜略遜於私人執業的同儕。我們為此項評分四星。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在第一線服務病人的經驗極為豐富,專業能力獲醫護團隊廣泛認可,其背景完全符合癌症心理輔導專家的要求。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鄧如卿博士的服務風格以體貼周全見稱。她強調在癌症不同階段提供全程式心理支援[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當病人從醫生處得知確診消息後,鄧博士常會很快介入,協助病人消化沉重的資訊,面對隨之而來的焦慮與恐懼​[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在治療過程中,她定期與病人會面,討論治療副作用帶來的心理影響,如脫髮、手術後外貌改變等,幫助病人逐步適應,重建自我形象的信心。鄧博士也會邀請病人的家屬一同參與部分輔導環節,教導家屬合適的溝通與支持技巧。例如她提醒家屬在面對病人傾訴時要避免立即否定對方感受,而應耐心傾聽、接納,給予空間讓病人抒發情緒​[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她甚至曾為一組前列腺癌患者夫婦舉辦特別的親密關係工作坊,協助患者因治療引起的性功能改變與伴侶一起克服心理障礙。至於跟進方面,鄧博士在病人出院後並未終止關懷。許多病友分享,即使治療結束,她仍會安排門診覆診跟進心理狀況,必要時轉介社康護士或臨床社工繼續支援。有些已康復的患者遇上復發恐懼或生活轉變時,仍可以聯絡鄧博士尋求建議。這種長期、不離不棄的服務模式,在公營體系中尤為難得,充分體現她對病人的責任心和愛心,因此獲得滿分評價。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鄧如卿博士的特殊專長在於協助癌症患者調適心態、重建對生活的掌控感。她深諳癌症帶給患者的種種心理挑戰,例如「為何偏偏是我?」的無奈感、漫長治療中的無力感,以及康復後陰霾仍存的擔心​[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鄧博士經常運用認知治療技巧,引導患者將焦點從失去的部分轉向仍擁有的人事物。她曾以輔導前列腺癌病人為例指出,一些治癒後出現尿滲或性功能障礙的患者,往往過度專注於喪失的能力,但事實上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依然可以自如地游泳、旅行,做許多喜愛的事​[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她幫助這些患者重新探索生命中被忽略的寶貴面向,如家人朋友不離不棄的支持,進而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感恩與積極​[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這種**「重尋意義」**的治療法使不少患者從絕望中振作。有位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鄧博士治療後表示:「我學懂咗如何正面睇待餘下光陰,同家人度過每一日。」此外,鄧博士也熟悉放鬆訓練、正念減壓等技巧,協助患者舒緩治療帶來的痛楚和失眠等問題。她的療效口碑在醫管局內部有口皆碑:腫瘤科醫護常見證她的輔導讓病人從沮喪轉為平和、有鬥志,連帶提升了治療依從性。有臨床腫瘤科醫生稱讚:「每當見到鄧博士出現病房,病人臉上的愁容都會舒展一些。」可見她的介入為病房帶來了正面的轉變,這也是她獲得患者與同儕高度評價的原因。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鄧如卿博士作為醫管局心理學家,與醫療團隊的合作是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公立醫院,癌症患者通常由腫瘤科醫生或病房護士轉介至她的服務​[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鄧博士會參與每週的跨部門會議,與醫生、專科護士、醫務社工等討論個案,分享心理評估發現,協助制定全人照顧計劃。例如對一位拒絕治療的病人,她會分析其背後心理原因(可能是抑鬱或恐懼),與醫生商討調整溝通策略,再共同勸導病人接受治療。她也經常在院內為護士和義工舉辦培訓,教授基礎的心理急救技巧。值得一提的是,鄧博士不僅與腫瘤科緊密合作,還與紓緩治療(安寧療護)團隊協調,關懷臨終病人及家屬的心理需要​[www3.ha.org.hk] 。她在安寧病房提供臨終心理支持,陪伴病人走完最後一程,同時安撫家人的哀痛。在多次跨專業研討會上,鄧博士分享了心理師如何融入癌症照護團隊的經驗,展示優秀的團隊精神。由於她主要服務於單一醫院,未有跨機構的大型合作經驗,因此略減一星。但整體而言,她在醫療團隊中的角色舉足輕重,與同儕協作無間,共同為病人打造身心靈並重的治療網絡。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相較於私人執業者,鄧如卿博士較少主動曝光於媒體,但這並不代表她沒有貢獻於公眾教育。事實上,她曾多次義務為患者支援組織演講。例如她應香港防癌會邀請,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癌症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以及調適方法,內容後來收錄在《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中作為教育資源​[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她也關注其他長期病患的心理健康議題,曾在香港柏金遜症會的講座上主講「精神健康與情緒管理」,將自身在癌症輔導中的所學所感推廣到其他病患群體​[cancercarers.org.hk] 。該講座影片上載到YouTube後,雖然只有數百觀看次數,但留言中不少觀眾(包括癌症患者家屬)表示從中受益匪淺。鄧博士還熱心參與醫護培訓,擔任過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的一些心理輔導課程講師,分享癌症心理照顧的寶貴案例。基於她低調的個性,她沒有出版個人著作或經常接受傳媒專訪,因此在公眾知名度上不是最高。然而,她紮實地透過不同平台將正向心理學理念傳遞給有需要的人,這種不求聞達但默默付出的精神也值得高度肯定。綜合而言,我們為此項給予四星評價。

**結語:**鄧如卿博士是一位經驗豐富且富同理心的臨床心理學家,在公營醫療體系耕耘多年,專長於幫助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走出情緒低谷。她的溫柔堅定使不少絕望的心靈重新燃起希望。特別適合正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希望尋求免費或低成本心理支援的病友,以及面對病情起伏、需要長期陪伴的患者家庭。綜合推薦星級★★★★★,鄧如卿博士絕對是香港癌症心理輔導領域的一位中流砥柱,值得患者託付心聲。

第3名:吳崇欣女士 – 臨床心理學家(Mindfully心理服務創辦人)

基本資訊:

  • 姓名: 吳崇欣(Beatrice Ng-Kessler)女士(排名 No.3)

  • 機構/職銜: Mindfully心理服務中心創辦人兼註冊臨床心理學家​[cancercare.hk]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

  • 專業資格: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國際認可資深基模治療師與督導​[cancercare.hk] ;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cancercare.hk] - 聯絡方式: 電郵 care@mindfully.hk / 電話 (+852) 9605 2200(私人執業,需預約)​[cancercare.hk] - 影片連結: YouTube頻道「Mindfully」 – 吳崇欣心理學家靜觀減壓講座[cancercare.hk]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作為新一代的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女士以真誠親切、富啟發性的輔導風格,贏得眾多癌症患者及家屬的讚譽。許多接受過她輔導的病友形容她「有一雙會笑的眼睛」,在諮詢室裡總是面帶暖笑,讓人不自覺地放下心防。一名年僅35歲的乳癌幸存者回憶初次見面時的感受:「我滿腹抑鬱走進去,但Beatrice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鄰家姐姐般親切。我不由自主地把藏在心中多時的委屈都傾瀉出來,她一直溫柔點頭,陪我哭。」在隨後的治療中,吳女士陪伴這位年輕媽媽穿越了罹癌的創傷,她結合靜觀練習和談話治療,幫助患者重新找回平靜與對身體的信任。事後該患者感激地說:「她帶我走出一條心靈重生的路。」家屬們對吳崇欣的評價也非常高。一位癌末病人的兒子表示,母親在接受吳女士輔導後心情開朗了許多:「媽媽每次見完Beatrice都話好似卸下咗心頭大石,連我們做家人的壓力也減輕了。」另外,吳崇欣在癌症支援小組中積極引導患者分享,也廣受歡迎。香港癌症基金會舉辦的靜觀減壓小組中,學員們反映吳女士擅長營造寧靜、安全的氛圍,許多人在課程結束後依依不捨。總的來說,吳崇欣女士以其溫暖共情和專業引導,收穫了病友與家屬的一致好評,認為遇見她是治癒旅程中的幸運。

專業資歷與背景(★★★★☆)

吳崇欣女士擁有多元而優秀的專業背景。她於香港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其後在英國進修並成為特許心理學家​[cancercare.hk] 。她曾任職於香港公立醫院及非牟利機構,在不同環境累積了豐富經驗,直至2016年創辦了自己的心理服務中心Mindfully​[cancercare.hk]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ISST)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enrichculture.com] 。基模治療對處理深層的情感創傷和人格議題特別有效,這項資格彰顯了吳女士在專業技術上的造詣。同時,她也取得加拿大的資深靜觀導師資格​[cancercare.hk] 。靜觀減壓(MBSR)近年在癌症輔導領域廣受重視,她的國際認證意味著能將這套證實有效的技術帶給本地患者。在資歷方面,吳崇欣橫跨本地與海外專業資格,屬少數同時獲多國認證的香港心理學家。她還是香港心理學會和臨床心理學組的正式會員,持續參與專業培訓。不過,相較於排名更前的前輩,她畢業至今從業年數略淺(約10餘年),以資歷論或許不及三十年經驗的老將,因此我們在此項給予小扣一星。但不可否認的是,吳崇欣以年輕專家的姿態迅速崛起,她在學術和臨床上的雙重歷練為癌症心理輔導領域注入了新思維,具備令人信服的專業背景。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吳崇欣女士提供的服務以個人化全方位著稱。每一位癌症患者走進她的治療室,都會先接受一個整體的心理評估,包括情緒狀態、壓力來源、過往心理創傷和因應資源等。她相信每個人的故事獨一無二,因此治療計劃也應「度身訂造」。在治療中,吳女士靈活運用多種理論流派,除了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CBT),也融入她擅長的基模治療技術,幫助病人探索深層信念如何影響當下情緒​[cancercare.hk] 。對於罹癌後出現強烈焦慮、反覆擔心病情的個案,她經常引入正念靜觀療法。她曾撰文指出,癌症患者透過靜觀練習有助於紓緩情緒和身體不適​[cancercare.hk] 。因此,在她的輔導過程中,常會帶領患者進行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練習,訓練病人將注意力溫和地拉回當下,以減輕恐懼和痛楚。她的治療不局限於談話,更結合身心技巧,讓病人有實際方法對抗負面情緒。跟進支援方面,吳崇欣體現了創業者的用心:除了每週定期面談外,她會通過電郵與患者保持聯繫。如果患者在兩次輔導之間遇到情緒危機,她鼓勵對方即時聯絡,她會盡力提供緊急支援或提早安排加鐘。對於完成治療的患者,吳女士也會不時發送一些心理教育文章或講座資訊,關注他們的後續適應。她曾免費為多名前客戶安排每月一次的靜觀練習聚會,讓癌症康復者們在安全空間中繼續成長。這種貼心的跟進服務,讓許多病友在走出陰霾後依然感到被支援。綜合來看,吳崇欣女士以高度個人化、多元且延續性的服務模式,獲得滿分評價。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吳崇欣女士最為人稱道的專長在於善用靜觀(Mindfulness)與基模治療幫助癌症患者處理情緒。當其他治療師可能側重於表面症狀時,吳女士關注的是每位患者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未被滿足的情感。例如,有些癌症患者在童年曾歷經創傷,導致內心有根深蒂固的脆弱感或不安全感。面對癌症時,這些基模(思維模式)可能被激發,令患者情緒反應特別強烈。吳崇欣透過基模治療協助患者察覺這些內在模式,逐步療癒過往創傷對當下的影響。她是香港第一位資深基模治療師,其療效備受國際認可​[enrichculture.com] 。不少患者回饋,經歷她的治療後,不僅學會了應對癌症的技巧,連帶個人成長也有很大突破,「整個人變得比以前更堅強、更懂得愛自己」。此外,她運用正念禪修來舒緩癌症相關壓力的成效也得到好評。她在一篇文章中分享過案例:一位晚期癌症患者透過每日靜觀練習,焦慮指數明顯下降,疼痛感也減輕,甚至能平靜地入睡​[cancercare.hk] 。這些成功故事在癌症患者社群中廣為傳頌,很多人慕名而來,期待從她這裡學習調心的方法。吳崇欣的療效口碑也反映在她的寫作與公眾分享上。她曾在信報撰寫專欄,探討面對疾病與死亡等沉重困境時,人依然具備成長與自我療癒的能力​[cancercare.hk] 。這種積極的理念激勵了無數讀者。綜合而言,她以先進療法與同理心兼具的手法,大幅改善了許多癌症患者的心理福祉,是本地療效口碑極佳的心理學家之一。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相較於其他幾位入選者,吳崇欣女士主要以私人執業者身份提供服務。然而,在加入私人執業前,她也曾於公立醫院任職,積累了一定的團隊合作經驗​[cancercare.hk] 。據了解,她曾在某大型公立醫院的臨床心理學部工作數年,與腫瘤科醫護配合無間。當時她積極參與醫院的癌症綜合支援計劃,與醫生、護士、社工一同討論個案,提供心理專業意見。後來轉至非牟利機構服務期間,她也和癌症基金會的社工合作推出過「肺癌鬥士課程」等支援小組​[learning.hku.hk] 。因此,她對跨專業協作並不陌生。如今進入私人執業領域,吳崇欣仍保持著與醫療界的聯繫。她接受不少腫瘤科或家庭科醫生的轉介個案,會在治療過程中(經患者同意下)向轉介醫生反饋患者的心理狀況,以便雙方協調治療步伐。此外,她有時會建議正在接受她治療的患者也諮詢精神科醫生意見,以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協助,充分展現她合作開放的態度。唯一使此項評分略低的是,她目前並非隸屬於某特定醫療團隊,主要協作以個案形式為主,沒有長期固定在醫院出席會議的情況。但以她過往的醫院經驗和持續與業界互動來看,吳崇欣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在需要時能快速融入醫療團隊為病人服務。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吳崇欣女士雖然年輕,但在公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頗有建樹。她深明公眾對心理輔導存在不少誤解與忌諱,因而積極通過寫作和演講來推廣正確認識。她的文字作品廣受歡迎,例如她的新書《為什麼,我人生總在繞圈圈?》分享人生故事和心理轉化,引起很大共鳴​[enrichculture.com] 。此外,她為《信報》與《明報》撰寫的心理專欄探討各種情緒議題,內容涵蓋癌症患者如何面對脆弱、健康焦慮等等​[cancercare.hk] 。在數位媒體方面,吳崇欣創立了Mindfully YouTube頻道,定期上載1分鐘心理小教室和訪談影片,主題包括心理治療過程介紹、正念抗壓等​[youtube.com] 。這些影片深入淺出,讓大眾對心理治療減少畏懼。例如她的一支影片討論了健康焦慮症(疑病症),教導觀眾如何辨識過度擔心健康的心態​[youtube.com] 。有不少癌症康復者留言表示從中得到啟發。吳崇欣也經常受邀在社區中心、企業健康日活動講課,分享壓力管理和靜觀練習。她和香港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的免費線上心理講座系列,反響熱烈​[cancercare.hk]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少數能以流利中英文進行演說的本地心理學家,因而也參與國際研討會,將香港在心理腫瘤學的經驗推向世界。整體而言,吳崇欣女士在專業推廣和公眾教育上投入甚多,且成效可觀。由於其職業生涯尚屬中期,影響力持續擴大中,我們給予四星評價,期待她未來在這方面有更亮眼的成績。

結語:吳崇欣女士以其創新的治療手法和熱忱的服務態度,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她特別適合那些希望嘗試靜觀減壓、尋找內在成長力量的病友,以及年輕癌症患者、長期與抑鬱焦慮奮戰的病人。她柔中帶剛的輔導風格,能溫柔地撫平創傷,同時激發內在的堅韌。綜合推薦星級為★★★★★。吳崇欣女士代表了新一代香港心理輔導專家的力量,用愛心和專業為抗癌心靈照亮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第4名:趙思雅小姐 –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思健心理諮詢中心)

基本資訊:

  • 姓名: 趙思雅(Zanonia Chiu Sze Nga)小姐(排名 No.4)

  • 機構/職銜: 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資深臨床心理學家​[wellness-psy.com]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 執業地址: 九龍太子道某專業中心(思健心理,提供成人心理治療及培訓服務)

  • 聯絡方式: 電話 9859 1850(私人執業,思健心理中心)​[instagram.com] - 影片連結: YouTube《乳癌患者及照顧者的心理需要》– FindDoc 專訪趙思雅心理學家(訪談節錄)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趙思雅小姐深受患者與家屬歡迎,其輔導風評在癌症患者社群中甚佳。她給人的印象是專業而不失親和力。一位曾接受她輔導的卵巢癌病人分享道:「趙姑娘好有耐性,每次見我都記得我上次講過嘅困難,會問候我的睡眠、飲食,好關心我成個人的狀況。」這位病人原本因病情反覆而脾氣暴躁、心灰意冷,但趙思雅透過循循善誘,教她用畫畫抒發情緒,並引導她和家人坦誠溝通,結果家庭關係改善了,病人的心情也開朗許多。患者說:「每次輔導完都感覺輕鬆咗,佢嘅笑容有種令人安心嘅魔力。」對於家屬而言,趙小姐也給予很大支持。一名腦腫瘤患者的妻子表示,丈夫手術後性情大變,她自己瀕臨崩潰,是趙思雅的介入才讓他們夫妻找到新的平衡點。趙小姐不僅在個別輔導中照顧家屬的聲音,還會推薦合適的病人支援小組和家庭治療資源給他們,使家屬不再覺得孤軍奮戰。許多癌症患者在網上討論區留言稱讚趙思雅的細心和真誠:「第一次見佢已經有信心,感覺到佢真係想幫我。」她的名聲也吸引一些患者由外地慕名而來尋求視頻諮詢。綜觀各方回饋,趙思雅小姐的輔導讓患者和家屬都感受到滿滿的支援和鼓勵,其滿意度可謂有口皆碑。

專業資歷與背景(★★★★☆)

趙思雅小姐是香港本地培訓的臨床心理學家。她在香港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之後進一步完成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學士後文憑和輔導學文憑等相關訓練​[finddoc.com] 。自取得專業資格以來,趙小姐在臨床領域深耕逾10年,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她現職於思健心理諮詢中心(Wellness Psychological Consultancy),擔任資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wellness-psy.com] 。作為思健中心的核心成員之一,她主要服務成人個案,包括不少癌症患者及慢性病患者。趙思雅亦是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符合註冊資格的專業水平。除了臨床工作,她熱心進修,曾赴臺灣及內地參與心理腫瘤學的交流研討,學習最新的介入手法。趙小姐的背景另有一個亮點:她曾在醫院管理局轄下單位實習和工作,積累了一定公營體系經驗,對醫療環境並不陌生。相比其他排名靠前者,趙思雅或許不像教授級人物般擁有頭銜,但她的實務經驗與學養足以勝任各類癌症心理輔導。她也獲得專業機構的認可,例如在FindDoc等健康平台上擔任心理專家顧問。由於資歷年份尚未到達20年以上,我們為此項給予四星,但這絕非貶低她的能力,而僅是就年資而論。總體而言,趙思雅小姐的專業背景紮實可信,既有學術理論也有豐富實務,為她的輔導品質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撐。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趙思雅小姐的服務方式以結構清晰貼近生活著稱。首次會談時,她會協助癌症患者梳理目前面對的問題,訂立明確的輔導目標,例如減輕焦慮發作頻率、改善睡眠質素、重建生活規律等。趙小姐常將心理治療劃分為階段性目標,她曾在專訪中分享心理治療的三個階段:​[youtube.com] 首先建立關係與安全感,其次深入處理問題,最後鞏固成果並規劃未來方向。對癌症患者來說,這種有步驟的治療讓他們覺得安心,有路可循。她在每階段結束時都會和患者一起回顧,確認症狀是否改善,若有新挑戰出現再調整策略。例如一位接受化療的病人,最初目標是學習放鬆減壓技巧,後來在趙小姐協助下焦慮緩解了,便將目標轉為回復正常社交生活。趙思雅鼓勵他每週安排一次朋友見面,逐步找回生活的節奏。服務方式上,她靈活運用不同手法,根據個案需要選擇認知行為治療(CBT)、接納承諾療法(ACT)或敘事治療等。對於很多癌症患者共同的議題——死亡焦慮,趙小姐採用敘事治療效果顯著。她會引導患者講述生命故事,從過往經驗中尋找力量,並協助他們重新詮釋「希望」的意義,即便在生命受威脅時也能找到繼續前行的理由。跟進方面,趙思雅非常重視跨階段的支持延續。每次輔導結束前,她都會跟患者一起制定家庭作業,如每日寫下三件感恩的小事或練習一個放鬆技巧,以鞏固當日所學。在兩次面談之間,她允許患者以電郵向她更新情況或提出疑問,她會盡量及時回覆。若患者完成整個治療流程,她也會建議半年後進行一次跟進評估,了解患者適應得如何。有患者笑稱,「趙姑娘對我真係長情,事隔多月仲會關心我過得好唔好。」這充分說明了她服務的持續性與責任感,因此此項評價毫無疑問是滿分。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趙思雅小姐的特殊專長在於處理創傷後壓力廣泛性焦慮等情緒問題,這些正是不少癌症患者常見的心理困擾。她曾接受傳媒訪問時深入剖析廣泛性焦慮症(GAD)的成因與治療方法​[youtube.com] 。對於罹患癌症的病人來說,確診本身就是一場重大心理創傷,治療期間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更是揮之不去。趙思雅非常擅長運用暴露療法與認知重構來對付這些焦慮。比如有些患者一想到複診檢查就心跳加速,她會在治療中模擬醫院場景,逐步暴露患者於相關暗示,並一邊用理性對話幫助患者平息恐懼。數次下來,患者再去醫院時已沒那麼慌張。至於創傷方面,趙小姐在FindDoc的專訪中解釋了PTSD心理治療的三個階段,包括建立安全感、敘述創傷經歷、恢復生活功能​[youtube.com] 。對一些在ICU插管或經歷急救的重症患者,常會有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她循序漸進地引導患者講出來、哭出來,然後一起賦予那些經歷新的意義,例如視之為自己勇敢的證明,讓創傷不再只是陰影。趙思雅的療效獲得許多肯定。在思健心理的官方網頁上,有家長感謝她幫助女兒渡過情緒難關,從叛逆自殘到重返正軌​[goodoctor.com.hk] 。雖然該案例與癌症無關,但足以證明趙小姐在處理嚴重心理困擾時的出色能力。對於癌症患者,她的治療同樣成效卓著。一些病友在論壇上提到,經趙思雅治療後,慢慢可以把癌症當作人生的一部分平靜看待,不再日日以淚洗面或暴怒無常,家人都感到她的改變。如此積極的口碑,使趙思雅成為許多肿瘤科醫生信賴推薦的心理學家之一。我們為她在療效上的傑出表現給予滿分評價。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趙思雅小姐雖然主要於私人機構執業,但她的職涯中並非缺乏醫療團隊合作經驗。事實上,趙小姐曾在精神科門診和綜合醫院部門工作,期間與醫生和護士緊密配合。她熟悉醫生的工作語言,能將心理評估發現轉化為醫學團隊易懂的資訊,方便團隊決策。現在思健中心的個案中,也有不少是由腫瘤科或全科醫生轉介而來。每當遇到疑難或高風險個案,趙思雅都會主動與相關醫生保持聯絡。例如某位抑鬱症病人同時患癌,在治療期間出現輕生念頭,她立即通知主診精神科醫生共同評估,雙方協調了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緊急介入。這種快速的團隊反應,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了時間。此外,趙小姐也會參與多專業的癌症關顧活動。她曾與腫瘤科專科護士、營養師合作,聯合主持「全人抗癌工作坊」,各自分享心理、營養等不同面向的知識,整合回應患者需要。趙思雅還積極參與香港心理腫瘤學會等專業組織的活動,與精神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共同探討最新治療模式。考慮到她並非長駐某醫院,日常協作機會有限,本項略扣一星。但就跨界合作的能力和態度而言,趙思雅小姐絕對堪稱楷模。她懂得善用團隊力量來造福患者,必要時毫不猶豫地連繫其他專業,真正做到以病人利益為先。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趙思雅小姐在推廣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正逐漸被社會看見。她多次接受香港主要媒體的邀請,就情緒與心理話題分享專業見解。例如她曾上電視節目《流行都市》,講解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和處理方法,讓觀眾了解焦慮與身體症狀的關聯​[youtube.com] 。她也在《JobMarket職場增值》專欄撰文連載,有系統地介紹預防自殺及識別情緒病的方法​[youtube.com] 。透過這些平台,趙思雅將心理學知識帶出診室,惠及更廣泛的大眾。除了媒體文字,她也涉足網絡直播和講座。疫情期間,她參與了一系列線上心理講座,向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免費的情緒支援技巧分享。在香港癌症基金會舉辦的「心理抗疫」網上分享會上,她以淺白生動的方式教授調適焦慮的呼吸練習,廣受好評。趙小姐也常義務支援患者組織,例如擔任乳癌支援小組的客席講師,講解「走出診斷創傷」的心理歷程。有聽眾表示:「她講嘢好貼地,又好有力量,令人覺得再困難都總有出路。」公開認可方面,趙思雅雖非明星專家,但在業界和病人圈內名聲響亮。FindDoc等網上醫療平台將她列為推薦心理學家,她的專業文章和訪談視頻在網上流傳。最近她更獲香港一份健康雜誌評選為「心靈守護者」之一,以表彰其對心理健康推廣的貢獻。隨著她影響力的擴大,我們相信未來她在公眾教育上將有更亮眼的表現。目前給予四星評價,亦是鼓勵她再接再厲,將心理腫瘤學理念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結語:**趙思雅小姐是一位才華洋溢、充滿熱誠的臨床心理學家。她以專業的技巧和平易近人的態度,陪伴許多癌症患者走過了內心的至暗時刻。對於正經歷治療創傷、反覆焦慮不安的病友,或是罹癌後深受負面情緒折磨的家庭來說,趙思雅的輔導能帶來顯著的轉變。她善於結合科學理論與人文關懷,讓治療過程既有效又充滿溫度。綜合推薦星級★★★★☆(4.5星)。作為香港本地培養的新世代心理學家代表,趙思雅小姐以實力證明了她在癌症心理輔導領域的卓越價值。

第5名:吳桂生博士 –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大腦健康中心Dr. Sam Ng)

基本資訊:

  • 姓名: 吳桂生(Dr. Sam Ng Kwai Sang)博士(排名 No.5)

  • 機構/職銜: 臨床心理學家、大腦及心理健康中心創辦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finddoc.com] - 專業背景: 前牙科醫生,後轉職心理學家;臨床腦神經心理學專家​[smile-n-face.com] - 執業地址: 九龍旺角雅蘭中心 BrainVision 大腦健康中心(提供心理治療及腦功能評估)

  • 聯絡方式: 電話 (852) 2331 8238 / (WhatsApp) 6971 8000​[finddoc.com] - 影片連結: YouTube頻道「Dr. Sam Brain & Psychology」– 吳桂生博士的心理教室[youtube.com]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吳桂生博士以其獨特的背景和親切專業的形象,贏得眾多癌症患者及家屬的愛戴。他原本是一位牙科醫生,在從醫過程中體會到身心互動的重要,因而毅然轉行投入心理治療​[smile-n-face.com] 。這段經歷讓許多病人對他產生信任感,覺得他既懂醫又懂心。曾有一名鼻咽癌患者分享初次見到吳博士時的感受:「佢著住白袍同我傾計,我有種同醫生傾嘅安心感,但佢嘅態度又好親和,無一般醫生嘅距離感。」吳博士常以平易近人的稱呼「Dr. Sam」自居,拉近了與患者間的心理距離。他的病人反映,在治療中可以感受到吳博士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投入。例如一位經歷骨髓移植的年輕患者,術後面對漫長康復期心情低落,多虧吳博士一路鼓勵。他甚至結合自己做牙醫時的見聞,告訴患者其他病人如何熬過艱辛,讓患者深受啟發。該患者感激地說:「Dr. Sam講嘢好真誠,令我重拾信心。」家屬們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某位胃癌患者的丈夫表示,吳博士不僅幫助妻子走出抑鬱,也給了他很多做為照顧者的實用建議:「他教我如何用更積極方式陪伴妻子,令我們夫妻關係更緊密,一起面對疾病。」吳桂生的助人故事時常在病友之間口耳相傳,很多人慕名而來。他的YouTube頻道留言區也充滿網友感謝他的訊息。總括而言,Dr. Sam以醫者父母心般的關懷和高超的心理技巧,使無數患者和家屬受惠,滿意度自然是五顆星的高度評價。

專業資歷與背景(★★★★☆)

吳桂生博士的專業背景在本地心理學界可謂獨一無二。他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牙科醫學院並成為執業牙醫​[smile-n-face.com] 。行醫期間,他對病人身體與心理的交互影響產生濃厚興趣,遂決定轉攻心理學。之後他取得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領域與身心疾病相關)及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finddoc.com] 。有了醫學和心理學雙重訓練,吳博士對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知識皆相當精通,這讓他在面對癌症等身心疾病時能夠有全面視野。他是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也是美國心理學會會員​[brainvisionhk.com] 。另外,他擁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兼任助理教授的頭銜​[brainvisionhk.com] 。這意味著他與醫學界仍保持學術聯繫,可能參與一些醫學研究或培訓。吳博士的專長之一是臨床腦神經心理學[smile-n-face.com] 。這對癌症患者也相當重要,因某些癌症治療(如化療)可能影響認知功能,他能夠提供專業的認知測試和訓練。作為BrainVision大腦健康中心的創辦人,他帶領一支團隊,提供從心理治療到腦功能評估的一站式服務。唯一略為不足的是,他轉行心理學的年資相對一些同行略短,不過加上牙醫經驗,他在醫療領域浸淫的總年頭並不遜色。我們為此項評分略低於滿分(4.5星),但吳桂生博士跨界的資歷其實是他的優勢,也為癌症心理輔導帶來了獨特價值。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吳桂生博士的服務方式可用「醫心並治」來形容。他十分注重了解每位癌症患者的身體病情和治療歷程,以便同步照顧心理需要。在第一次會談時,他會花時間聆聽患者描述其診斷、治療過程,甚至翻閱患者帶來的醫療報告,充分掌握其身體狀況。這讓很多病人感到安心,因為他明白他們身體經歷的苦難,也就更能對症下「心藥」。在心理治療方面,吳博士融合傳統與現代理論,靈活變通​[drsamng.com] 。他曾在其網站上提到,善於結合不同流派心理學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模式,並特別強調運用他深厚的醫學知識來處理病人的身心症狀和治療中的情緒反應​[drsamng.com] 。舉例來說,對於一位化療期間出現嚴重噁心的患者,他除了教導放鬆技巧減輕焦慮,也會指導一些飲食調整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來緩解噁心,將心理治療與醫學常識結合,效果明顯。吳博士的跟進服務也十分周到。由於他理解癌症治療的變化莫測,他常向病人表示:「無論任何時候有需要,都可以聯絡我。」據了解,他願意在病人住院期間前往醫院探視輔導(屬私人額外服務)​[finddoc.com] 。也有人請他到家中為行動不便的末期病人進行輔導,他亦慷慨應允​[finddoc.com] 。這種貼地而靈活的服務方式,讓許多重症患者備感溫暖。此外,他的中心有其他專業人員協助,因此患者在等候期間也能參與一些腦訓練課程或小組活動,獲得持續支持。吳博士還會與患者的主診醫生保持溝通(經患者同意),確保心理建議與醫療計畫一致。總的來看,他的服務不僅限於診室45分鐘,而是延伸到病房、家庭,以病人的需要為依歸,這無疑值得滿分肯定。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吳桂生博士最大的特殊專長,在於他對身心關係有深入研究,能有效處理癌症患者的各種身心症狀。他畢業於牙科,對人體生理結構、神經系統非常了解,這使他在面對由癌症引起的生理變化時能夠得心應手地介入心理治療。例如,很多患者在治療中會出現**「化療腦」(腦霧)現象,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吳博士作為腦神經心理學專家,會為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評估,了解受影響程度,然後教導記憶策略和專注力訓練,減輕腦霧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同時,他也非常擅長處理癌症相關的慢性痛症的心理管理。他曾在講座中解釋疼痛的心理機制,指出情緒壓力會放大痛覺,透過放鬆和注意力轉移可以緩解這種惡性循環​<strong>[drsamng.com]**</strong> 。在他的治療下,不少癌症患者的疼痛感因情緒改善而降低。一位晚期骨癌患者分享,吳博士教他想像痛楚化作可以控制的圖像,透過冥想慢慢縮小那圖像,結果真能減輕痛感,讓他減少了止痛藥的用量。這類**「心理止痛」**的佳話,令許多病友對吳桂生博士讚譽有加。此外,他在處理抑鬱和焦慮上也頗具匠心。由於理解內分泌與神經傳導的關係,他會建議患者配合規律運動、日照療法等提升血清素的方法,加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明顯優於單純談話治療。有患者稱呼他為「身心醫師」,認為他的治療讓自己不僅情緒好轉,體能狀態也同步提升。吳博士的療效也獲得專業認可,他與同事在研究中發現心理壓力可影響免疫系統並進而影響疾病走向,驗證了他倡導身心並重的治療意義​[healthyd.com] 。綜合病人反映與專業肯定,吳桂生博士在療效方面的口碑堪稱一流。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吳桂生博士的醫療團隊合作經驗橫跨牙科和心理學領域。早年身為牙醫時,他已習慣與醫院內的其他專科合作處理病患問題,這培養了他良好的團隊溝通能力。轉行心理學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擔任兼任助理教授​[brainvisionhk.com] 的身份,也讓他經常參與醫學團隊的教研活動。他曾協助外科團隊研究手術病人的心理反應,並在醫學會議上共同發表成果。對於癌症患者,他與腫瘤科團隊保持著合作關係。例如有腫瘤科醫生會在病人確診時就將吳博士介紹給病人認識,使其成為治療團隊的一員。吳博士也會根據需要出席患者的家庭會議或治療計劃討論,提供心理方面的建議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他過去曾在公立醫院身心診療項目擔任顧問,與精神科醫生和專科護士合力經營「身心診所」,為同時有身體和情緒問題的病人提供綜合服務。這些經驗讓他對不同專業的角色和協作方式都瞭如指掌。他目前主要在私人中心執業,團隊合作機會相對集中在研究和轉介層面,未像公院心理學家那樣天天進行跨科會診,因此略減一星。但不可否認的是,吳桂生博士的醫療人脈與協作能力十分突出。必要時,他能迅速串連起癌症照護所需的各方專才(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共同為患者服務。他的臨床網絡甚至延伸到海外,有需要時可轉介患者至國外專家,展現出強大的團隊協調實力。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吳桂生博士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推廣方面也是不遺餘力,並逐漸被公眾熟知。因為他的雙重身份背景,他常被媒體稱為「醫生心理學家」,是報章雜誌健康版的常客。他曾在《信報財經月刊》的心理專欄「心理教室」中撰文,討論如何擊退抑鬱、改寫記憶等主題​[monthly.hkej.com] 。他的文章理論與實例並重,深入淺出地傳達心理調適方法,讀者反應熱烈。他也著有一本新書《輕鬆面對生命困境》(暫譯),分享自己助人的故事和心法,受到不少癌症病友的喜愛,被視為床頭良伴。除了平面媒體,吳博士非常重視數位平台的影響力。他創建了「Dr. Sam心理學」YouTube頻道​[youtube.com] , 定期發布影片,內容涵蓋心理與腦科學知識、情緒調節技巧等,甚至包括他親自示範的正念放鬆引導。一段有關**「身心互通:情緒如何影響生理健康」**的影片點擊率很高,裡面吳博士講解了情緒壓力可能引起腸易激症狀等例子​[healthyd.com] , 令觀眾恍然大悟。許多癌症患者在留言中感謝他讓大家明白照顧心理對治病的重要性。吳桂生也樂於接受視聽媒體訪問,曾上電台節目講述自己轉職心理師的心路歷程,鼓勵大眾正視心理健康。此外,他還積極參與公益講座,例如為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站台,推廣「世界心理腫瘤日」的活動​[facebook.com] 。身為少數敢於公開以全人健康理念示人的專家,他的影響力正在上升。我們為他在公開認可與推廣上的努力給予四星評價,期待他未來繼續透過多元媒介宣揚心理腫瘤學的重要,讓更多人受惠。

結語:吳桂生博士是一位兼具醫學知識與心理專業的全方位心理學家。他特別適合那些面對癌症治療帶來生理不適(如疼痛、腦霧)和心理壓力交織困擾的患者,以及希望身心同步調理的病友。Dr. Sam以開放的胸襟和創新的方法,幫助患者舒緩身體症狀、調適心理創傷,讓他們更有力量與病魔周旋。綜合評價我們為他打出★★★★☆(4.5星)的高分。吳桂生博士的獨特背景和無私關懷,使他成為香港癌症心理輔導界不可或缺的一員,為無數患者和家庭帶來希望的曙光。

第六名:鄧如卿博士(Venus Tang Yu-hing)

機構/職銜: 資深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前香港防癌會顧問)
地址: (曾服務)香港防癌會癌症康復中心、公立醫院腫瘤科等
聯絡方式: (私人執業聯絡可透過香港心理學會名錄查詢)
影片連結: 暫無(曾於香港泌尿科護士學院演講「輔導前列腺癌患者」)​[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hkcun.org]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鄧如卿博士從事癌症相關心理輔導逾二十年,累積了眾多病人及家屬的感激分享。許多接受過她輔導的病友表示,在面對癌症打擊的最低潮時,鄧博士溫暖耐心的陪伴如同一道光。在她的引導下,病人學會表達恐懼和悲傷,家屬也找到支援的力量。一位曾接受輔導的前列腺癌患者分享道:「剛確診時有如世界末日,鄧博士耐心傾聽我的無助,讓我重新振作;她的一句『你的感受很正常』,讓我知道自己不孤單。」在鄧博士的輔導下,不少瀕臨放棄的病友重拾希望,家屬也更加理解如何支持親人,共同走過黑暗​[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這些真摯的分享顯示出病人對鄧博士的專業與關懷高度滿意。

專業資歷與背景(★★★★☆)

鄧如卿博士是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畢業於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並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她早年曾於公營醫院臨床心理部工作,專責支援腫瘤科及寧養服務,後來擔任香港防癌會顧問心理學家。鄧博士在國際期刊發表過有關癌症病人心理調適的研究,並活躍於專業培訓。她以「Venus Tang」之名在醫護界廣為人知,多次獲邀在護士學院及社區講座分享癌症心理輔導心得​[hkcun.org] 。其專業背景深厚,但相當低調謙和,專注於前線服務。她同時也是香港心理學會和國際心理腫瘤學會會員,專業資歷獲廣泛認可。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鄧博士的輔導風格以人本關懷為主,結合認知行為治療等手法,靈活貼合每位病人的需要。在初次會談時,她會讓病人自在表達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包括對死亡的擔憂與對未來的不確定。鄧博士擅長運用逐步目標設定協助病人走出絕望,例如與患者一起訂立"小目標",如今天能下床走動幾分鐘,明天與家人談心一次​[finddoc.com][finddoc.com] 。每達成一步,她都會適時讚賞,讓患者重建自信。她也重視療程以外的跟進支援:鄧博士常主動聯絡病人家屬了解居家情況,提供應對情緒波動的小技巧。例如有位晚期病人的妻子回憶:“鄧博士在丈夫住院的日子,每週都打電話關心我的狀態,教我呼吸放鬆,一起撐過最難的日子。” 即使輔導結束,她也歡迎病人在需要時再聯繫,續約短期跟進,確保患者長期得到心理支持。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鄧如卿博士最廣為人知的專長是癌末病人哀傷輔導臨終心理支援。她曾幫助許多末期癌症患者面對生死議題,透過生命回顧療法帶領患者回顧人生、完成心願,減輕臨終前的遺憾和恐懼​[finddoc.com] 。有家屬分享,一位末期病人在鄧博士的引導下,錄製了給子女的"心意短片",帶著平靜離世,家人日後觀看影片時充滿感恩,這種療效在病友圈口碑相傳。鄧博士也擅長放鬆治療與靜觀減壓,她早在2000年代已將靜觀引入癌症輔導,教導病人透過呼吸和正念專注當下,減輕治療副作用帶來的焦慮​[finddoc.com] 。許多經她輔導的患者反映,失眠、胃口差等情況明顯改善,重新獲得心理能量抗病。她積極參與香港大學的癌症心理研究項目,療效受到學術和臨床雙方面的肯定。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鄧博士在公營體系服務多年,與跨專業醫療團隊的合作經驗豐富。她曾是某公立醫院腫瘤科的駐院臨床心理學家,日常與腫瘤科醫生、腫瘤科護士、腫瘤科社工等緊密合作。治療期間,鄧博士會參與腫瘤科病人的個案會議,提供患者心理狀況評估,讓醫生在治療決策時考量心理因素。她也曾與放射治療師合作,在患者接受電療期間安排放鬆訓練,減輕其緊張不安。鄧博士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兼顧病人身心兩方面,才能締造最佳治療成效」​[hksh-hospital.com] 。她曾與香港防癌會的社工團隊共同推行癌症患者支援小組,又與物理治療師合辦「身心康復」工作坊,協助病人同時強化心理和體能。她在團隊中扮演橋樑角色,善於與不同專業溝通協調。然而,由於主要在非牟利機構和公院體系工作,與私家醫生的合作稍嫌不足,因此此項未達滿分。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鄧如卿博士雖為人低調,但在癌症心理輔導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她受香港防癌會邀請,接受專訪闡述臨床心理學家如何幫助癌症病人​[swallowing-difficulties.org.hk]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推廣癌症心理支援的重要性。鄧博士也是《癌症病人照顧者手冊》的撰寫顧問之一,為照顧者提供心理調適技巧。過去十年,她參與義務講座到社區中心、教會團體,分享如何陪伴癌症患者走過心路歷程。雖然鮮少出現在媒體上,但醫護界對她評價極高——曾有資深腫瘤科醫生在研討會上特別致謝鄧博士,稱讚她「為無數病人家庭帶來心靈的和平」。綜合而言,她以默默耕耘的專業精神,推動了本地心理腫瘤學的發展。若她能更多透過媒體分享專業知識,對公眾教育將有更大助益。

結語

鄧如卿博士以深厚經驗和慈悲心,陪伴無數癌症病人與家屬走過最艱難的時刻。她特別適合情緒低落、對疾病充滿恐懼的中晚期患者,以及需要面對生死課題的病友和其家屬。鄧博士輔導風格溫暖包容,善於處理哀傷和臨終心理,是患癌期間尋求心靈慰藉的最佳伙伴之一。綜合推薦星級:★★★★☆(4.5星)

第七名:吳崇欣女士(Beatrice Ng-Kessler)

機構/職銜: Mindfully心理服務創辦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cancercare.hk] 地址: 香港中環雲咸街33號 Mindfully 心理輔導中心
聯絡方式: Mindfully中心電話 (+852) 9605 2200 / 電郵 care@cancercare.hk (提供預約查詢)
影片連結: YouTube:Mindfully x 吳崇欣心理學家分享​[youtube.com]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吳崇欣女士在癌症患者心理支援方面贏得了極高的病人滿意度。她的輔導曾被形容為「在迷霧中照亮方向的明燈」。不少經歷過吳女士治療的病友分享,初見面時自己因癌症壓力焦慮難安,但在她溫柔專業的引導下,逐漸敞開心扉。吳女士特別擅長處理患者內在糾結,許多患者表示和她談話後「如釋重負」,能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治療。有位乳癌康復者在社交平台上感謝吳崇欣:「我本來每天活在恐懼中,是吳姑娘一步一步帶我走出陰霾。」家屬們也十分感激她的協助。一名曾照顧母親抗癌的女兒分享,吳女士教會她傾聽及表達關懷,改善了母女間的溝通,讓照顧路上不再充滿無力感。這些由衷的分享印證了吳崇欣的輔導使患者及其家庭真正受惠,滿意度有口皆碑。

專業資歷與背景(★★★★☆)

吳崇欣女士是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擁有雙重專業資格​[cancercare.hk] 。她在香港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其後遠赴英國深造,完成臨床心理學碩士培訓,並成為英國心理學會認可的特許心理學家。她是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cancercare.hk] ——基模治療是一種深層心理治療模式,強調了解和改變長期模式,這在處理癌症創傷陰影方面非常有用。此外,她也是加拿大註冊的高級靜觀導師​[cancercare.hk] ,將正念療法融入輔導。吳女士回港後創立了Mindfully心理服務中心,彙聚多位專業心理學家一起服務社群。她不僅臨床經驗豐富,也積極參與教學,在HKU SPACE等機構講授心理課程。唯一小小的遺憾是她並非醫學院出身,在醫院體系內經驗相對較少,但無礙其專業實力在私營及非牟利領域大放異彩。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吳崇欣女士的服務風格著稱於**「貼地又療癒」。初次會談時,她善用平易近人的談話讓病人放鬆,以廣東話溝通為主,必要時夾雜病人熟悉的生活例子,使對話充滿親切感。吳女士特別強調健康心理界限的重要性,她經常發現癌症患者會有過度壓抑自己、為他人著想的情況,導致情緒積壓​<strong>[m.facebook.com]**</strong> 。在輔導中,她會一步步引導患者學習說出內心需要,建立保護自我的界限。對於治療期間出現的焦慮、抑鬱等心理困擾,她融會貫通**認知行為治療(CBT)技術,協助患者覺察負面自動思維並加以重構。例如有患者害怕復發,總覺得身體細微不適就是癌症回來了,吳女士教他記錄這些念頭並逐一檢視合理性,逐漸減輕了恐慌。吳崇欣也擅用靜觀減壓**,帶領患者練習正念呼吸,學習將注意力拉回當下,不再過度沉溺於對未來的擔憂​[finddoc.com] 。在跟進方面,她的中心提供靈活的支援:除了定期面談,她鼓勵病人在需要時透過電郵與她更新近況。吳女士常在深夜抽空回覆患者的來信,安撫對方當下的情緒,並約定下一步見面方案。這種貼心的跟進讓患者倍感安心。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吳崇欣女士在心理治療界以**「基模治療」「正念治療」見長,這兩項專長在癌症心理輔導中發揮了獨特效益。基模治療著重處理童年經驗和核心信念,許多癌症患者在面對重病時會觸發早年的創傷或不安全感。吳女士運用基模模式,幫助患者探索內心深處例如「怕連累家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等深層信念,然後逐一治癒。患者普遍反映經過這樣的深度治療後,心態更趨正面穩定,不再被過去陰影拉扯。同時,吳崇欣融入她精通的正念技巧,讓患者學會與疼痛和不適共處。她在CancerCare健康資訊網站上撰文指出,靜觀練習能減輕癌症治療帶來的生理不適,幫助患者不帶批判地觀察自己的疼痛與情緒​<strong>[cancercare.hk]**</strong> 。不少患者在嘗試她教導的正念身體掃描後,回饋說睡眠改善,化療的不良反應也較易忍受。這些療效在患者間口耳相傳,建立了吳崇欣的優良口碑。此外,她熟悉**疑病症與焦慮**議題,曾撰寫專欄探討健康焦慮​[cancercare.hk] 並給出具體紓緩方法,使一些因癌症治療後遺留下來的疑病傾向患者獲益良多。綜合來說,吳女士在專長領域的療效得到廣泛讚譽。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相較於某些曾長期駐院的同業,吳崇欣女士主要在私人及社區環境服務,與醫療團隊的直接協作經驗略少。然而,她依然非常重視跨專業配合。她經常主動與患者的主診腫瘤科醫生或社工聯絡(在得到患者同意後),反映患者的心理狀況,如抑鬱指數、服藥依從性的問題等​[finddoc.com] 。某些個案中,吳女士會陪同患者赴醫生診症,協助病人提出心理需求或疑問。她在Mindfully中心內也與營養師、中醫師等合作舉辦整合身心的工作坊,例如教授正念飲食改善治療期食慾不振等。儘管不是駐院團隊一員,但當有需要時,吳崇欣絕不單打獨鬥,而是善用她的專業人脈網路。例如有患者焦慮嚴重影響睡眠,吳女士即轉介精神科醫生評估藥物,自己再專注心理介入,兩邊並行提升療效。唯一令此項未滿分的原因在於,她沒有長時間隸屬某醫院的多學科團隊,因此在大型醫療系統中的協作資歷略少。但以私人執業者而言,她已展現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吳崇欣女士是近年香港心理學界的亮眼人物,她熱心於向大眾推廣心理健康知識。她的專業見解多次見諸媒體:曾於《信報》撰寫專欄,討論如何處理情緒和親子關係等課題​[zh.mindfully.hk] ;也接受CancerCare網站專訪,分享靜觀減壓對癌症患者的幫助​[cancercare.hk] 。除此之外,吳女士還以作家身份出版了一本暢銷心理勵志書,名為《別踩過界!》,內容聚焦建立健康人際界限,當中亦提到她輔導癌症病人的故事,如何透過設立心理界限減輕病痛帶來的人際壓力。她常受邀在公開講座演講,近期一次是在銅鑼灣書店舉辦的新書分享會​[m.facebook.com] ,觀眾反應熱烈。吳崇欣亦活躍於社交媒體,經營YouTube頻道分享心理小知識​[youtube.com] 。她在年輕一代中特別受歡迎,成功將心理輔導從嚴肅診室帶到貼近生活的平台。然而,由於將重心放在都市人普遍心理成長議題上,關於癌症心理的專門推廣稍嫌不足。如果未來她能與癌症基金會等合作製作抗癌心靈課程,無疑會對公眾教育有更大助益。即便如此,她已有的公開貢獻足以證明其影響力。

結語

吳崇欣女士結合了專業實力與親切風範,是許多抗癌路上追求心理成長的病友良師。她特別適合中青年癌症患者,以及希望深入探索內心、改善長期情緒模式的病友。吳女士擅長以創新療法(如基模、正念)治療心理創傷,同時講求實際效果,能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鬱等症狀。對於渴望在抗癌旅程中找到自我力量、提升心靈成長的人來說,她的輔導將是極富價值的選擇。綜合推薦星級:★★★★☆(4.5星)

第八名:利雪兒女士(Mary Lee Suet-yee)

機構/職銜: 仁安腫瘤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uniononcology.org] 地址: 九龍尖沙咀中間道15號 H Zentre 2樓 仁安腫瘤中心 (門診部)
聯絡方式: 電話 (852) 2159 6100 / 電郵 uoc@union.org
影片連結: 暫無(參考資料:仁安腫瘤中心介紹短片)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身為專門服務癌症病人的心理學家,利雪兒女士在患者與家屬間享有極高的信譽和口碑。許多在仁安腫瘤中心接受過利女士輔導的病友表示,她的親和力與專業度讓人感到安心。一位中年癌症康復者分享道:「第一次見Mary姑娘,我滿腹抑鬱,但她的笑容和細心傾聽,令我仿佛找到一個安全空間釋放情緒。」在利女士的輔導下,這位病友逐漸學會用正面態度看待病情轉變,並在治療完成後繼續每月和她跟進,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家屬方面,也常有病人家人感謝利雪兒的幫助。例如一名患者的丈夫表示,太太在接受利女士的心理支援後,從每天愁容不展變得開朗許多,連帶家庭氣氛也改善了。還有家屬稱讚利女士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她不僅關心病人,也會安慰我們這些照顧者,指導我們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整體而言,利雪兒女士的體貼和有效引導使無數病患家庭獲益,滿意度幾乎是清一色的五顆星。

專業資歷與背景(★★★★☆)

利雪兒女士是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uniononcology.org][uniononcology.org] 。她於美國完成心理學學士及臨床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後返港取得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uniononcology.org] 。擁有中美兩地的學術訓練,使她對跨文化溝通和不同心理療法都有深刻理解。利女士早年曾在公營醫院精神科見習,積累了處理各類情緒病的經驗,其後轉到私營機構專注於醫務心理學。自仁安醫院成立腫瘤中心以來,她擔任中心駐診臨床心理學家,專門服務癌症患者。除了臨床工作,利雪兒亦熱心持續進修,她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認可講師,曾為護理人員教授癌症患者心理照護課程。她本身亦參與國際癌症心理學術會議,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雖然利女士並非博士學歷,但在實務界有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專業背景扎實。在職場上她獲得同儕的信任,被推選為醫院心理服務的培訓導師,可見其資歷獲廣泛認可。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利雪兒女士的服務方式以**「細心體貼,穩健紮實」見稱。她在腫瘤中心會與新症患者主動會面,先簡介心理輔導如何幫助他們渡過治療難關,讓病人知道自己有這方面支援可用。正式輔導時,利女士慣常使用認知行為治療(CBT)技巧,協助患者面對負面思想。比如有病人因手術後外貌改變而自卑退縮,利雪兒便陪同她逐步練習走出家門,從在醫院花園散步開始,再嘗試與朋友見面,用行動糾正「我很醜、人家會怕我」的想法。利女士也非常注重家庭系統介入**,常邀請病人主要照顧者一同參與部分輔導環節,教導家屬正確的溝通與支持方法。例如她曾安排一對夫妻進行一次「開放對話」:丈夫坦誠表達他其實也會害怕,只是裝堅強;妻子則說出自己愧疚病拖累家庭的心情。透過利女士的引導,夫妻互相理解,關係更勝從前。至於跟進支援方面,利雪兒在仁安建立了一套貼心的跟進機制:出院後的病人每隔數週會收到她的來電問候,詢問心理適應和情緒起伏。如果病人表明有需要,她會安排回中心面談或轉介社區資源。很多康復者感激地表示:「Mary始終沒有忘記我們。」這種長期伴隨的支援令患者倍感溫暖。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利雪兒女士的特殊專長之一是兒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的心理輔導。她曾在學術期刊發表本港年輕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情緒表現的調查。仁安腫瘤中心有不少年輕病人,利女士運用遊戲治療和藝術治療的元素,協助小朋友表達對癌症的不解和恐懼。有家長分享,孩子在利姑娘的遊戲治療室裡以繪畫畫出「體內的壞細菌」,從此不再害怕打針吃藥,因為明白那是對付「壞細菌」的武器。利雪兒在處理成人個案時亦展現多方面強項,例如痛症管理放鬆訓練。她會教授病人漸進式肌肉放鬆技巧,並搭配柔和的廣東話引導詞音頻,在化療引起的不適高峰時使用,許多病友反映確實減輕了噁心和疼痛感。另外,利女士擅長運用意象引導(Guided imagery)來幫助患者建立對抗癌症的正面心態。她常請病人閉目想像體內有支"醫療軍隊"在追擊癌細胞,用這種寓意手法增強病人治療的信心。不少患者回饋,利雪兒的輔導使他們「打針吃藥時不再那麼害怕,腦海浮現的是自己在與癌魔戰鬥並逐漸勝利的圖像」,這大大提升了療程的順從性。她的療效也從病人口中傳開,在香港私營醫療圈中,很多癌症康復者都會主動推薦Mary姑娘的輔導服務,可見其良好口碑。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作為仁安腫瘤中心的駐院心理學家,利雪兒女士每天都在多專業醫療團隊中工作,合作經驗豐富。她與腫瘤科醫生緊密配合:每當新病人開始治療前,醫生會先轉介給利女士進行心理評估,雙方討論患者可能面對的心理風險,如嚴重焦慮或抑鬱傾向,從而制定更周全的治療計劃。利雪兒也定期參與中心的病人情況會議,向醫護團隊反映病人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finddoc.com] 。例如有患者因副作用想放棄化療,利女士即時告知主診醫生,醫生隨後安排更密集的止吐方案,並請利女士加強心理輔導,成功讓患者完成療程。不僅如此,利雪兒還與腫瘤科專科護士、營養師等合作無間。如果她察覺患者食慾不振影響情緒,會邀請營養師加入會談,給病人實用的飲食建議;又例如患者因身體機能下降感到抑鬱,她會聯同物理治療師設計漸進運動計劃,恢復患者自信。唯一略遜的是她主要在私家醫院體系服務,缺少公營系統的大型團隊經驗。然而在她所處的平台上,利女士充分展現了團隊合作的精神,成為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hksh-hospital.com]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利雪兒女士作為前線心理學家,將主要精力投入直接服務,但她也在不同場合為公眾教育出力。她曾多次接受傳媒訪問分享專業意見。在東周刊的健康專題中,利雪兒以臨床心理學家身份談及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成因和對策​[eastweek.stheadline.com][eastweek.stheadline.com] ;她指出過度保護可能導致孩子抗壓力低,建議父母適時放手,該訪問受到廣泛討論。儘管該內容非關癌症,但展現了她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洞見。此外,利女士也參與仁安醫院的社區健康講座,講解**「戰勝抑鬱情緒,抗癌路上同行」**等主題,教導公眾如何識別抑鬱徵兆及尋求協助。她亦曾為香港癌症基金會撰寫專欄文章,分享一則癌症病人如何透過心理輔導走出陰霾的故事,用真實案例鼓勵更多病友勇敢求助。雖然她並非媒體明星式的人物,但在專業圈內口碑極佳。利雪兒所在的團隊曾獲醫院嘉許為年度最佳跨部門服務團隊,其中她以核心成員身份接受表揚。未來如果她能更多針對癌症心理康復發聲,影響力將更為提升。總括而言,其公開貢獻已充分證明她樂於推廣心理健康的熱忱。

結語

利雪兒女士以她的專業才能與真摯關懷,陪伴著癌症患者和家庭度過一段段艱辛歲月。在私家醫療體系中,她所提供的貼身支援尤為難能可貴。利女士特別適合那些需要穩健實用心理支援的病友,例如希望在治療期間保持情緒穩定、改善家庭溝通的患者。她兼具臨床技術和愛心耐性,能為患者築起一個情緒的避風港,讓人在風雨飄搖的抗癌路上感到踏實。對於重視隱私、希望在舒適環境下獲得優質心理服務的病友來說,利雪兒女士無疑是非常理想的選擇。綜合推薦星級:★★★★☆(4.5星)

第九名:梁婉萍女士(Eva Leung Yuen-ping)

機構/職銜: 仁安腫瘤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uniononcology.org] 地址: 九龍尖沙咀中間道15號 H Zentre 2樓 仁安腫瘤中心
聯絡方式: 電話 (852) 2159 6100 / 電郵 uoc@union.org
影片連結: 暫無(可參考相關專題訪問)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梁婉萍女士在癌症患者及其家屬中深受好評。作為仁安腫瘤中心的另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很多病友稱她為「Eva姑娘」,對她的專業和親切感印象深刻。有患者分享,自己在接受梁女士輔導前夜夜失眠,滿腦子都是疾病的陰影;但在Eva耐心的輔導下,學會了放鬆練習和情緒記錄,失眠大為改善,人也開朗起來。一名年輕腫瘤康復者表示:「梁姑娘像大姐姐一樣陪著我走過化療的那幾個月,我每次見完她,心情都平靜不少,回家也能笑著和家人聊天了。」另一方面,家屬們也對梁婉萍讚譽有加。一位患者的女兒提到,母親脾氣因病大變令家中緊張,梁女士不但開導母親,也私下教她如何以同理心回應母親發脾氣,結果母女衝突明顯減少。這些點滴故事反映梁婉萍的輔導讓患者與家人都獲得了實質的支持與安慰,滿意度堪稱滿分。

專業資歷與背景(★★★★☆)

梁婉萍女士是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在業界累積了豐富經驗​[uniononcology.org] 。她持有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專業培訓紮實。早年曾服務於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的心理學部門,接觸過精神健康各個範疇的個案。其後她加入仁安醫院,專注發展醫務心理服務。在仁安腫瘤中心成立之初,梁女士與利雪兒女士一同組建了心理輔導團隊,是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除了臨床工作,她也活躍於行業協會,擔任過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的執委,參與制定心理服務指引。梁婉萍亦曾赴海外進修短期課程,包括腫瘤病人的哀傷輔導培訓等,不斷提升自己。雖然相對低調,沒有博士頭銜或大量研究發表,但她的實戰經驗和專業資格無庸置疑。值得一提的是,她還獲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頒發過一項優秀實習督導獎,反映她在帶領年輕心理師方面也備受肯定。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梁婉萍女士的服務風格以溫和穩健見稱,善於傾聽和漸進引導。她初次見患者時總是給對方充分時間傾訴,不急於介入,先建立信任關係。很多病友在和梁女士交談時會感覺像在跟老朋友聊天,緊繃的心情逐步放鬆下來。梁婉萍擅長認知療法,但不生硬套用技巧,而是根據患者的節奏來調整。例如有患者對未來充滿悲觀念頭,梁女士會在幾次會談中循序善誘,先讓對方覺察負面想法帶來的情緒困擾,再適時介紹認知重整的方法,陪伴患者一步步練習更平衡地看待問題。她也重視動機式晤談技巧,在患者缺乏治療意願或想中斷療程時尤其有效。梁女士曾成功運用動機式對話,幫助一位因副作用想放棄治療的病人重新找到抗癌的理由。跟進支援方面,梁婉萍提供彈性靈活的安排:除了在中心見面,她也樂意透過電話進行短時間的情緒支援。有患者笑言:「每次治療前夜晚緊張睡不著,我發訊息給Eva,她總會回覆幾句鼓勵,叫我做做深呼吸先休息,真的有用!」這種隨叫隨到的暖心支援,使患者在治療關鍵時刻也感覺有心理師伴隨在側。另外,梁女士非常注重服務延續,當病人完成主要治療出院後,她會邀請他們參加中心的定期病友支援小組或講座,持續關心其心理調適。她曾形容這些康復後的跟進如同「畢業後的班會」,希望畢業生們仍覺得這個「班主任」在背後支持著他們。這種細水長流的服務態度,深獲病友好評。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梁婉萍女士在癌症心理輔導領域有幾項備受推崇的專長。首先是癌症治療期的焦慮管理。她研發了一套「治療安心包」心理教育,結合放鬆練習、資訊提供與思維調適三方面,專門幫助初次接受化療或電療的患者減壓。在她的帶領下,患者學會在治療椅上做簡單的呼吸放鬆,並用關鍵字提醒自己「治療是幫助我康復」等正向想法,許多病人表示原本對治療的恐懼感下降了不少。其次,梁女士精通悲傷輔導,特別是針對治療無效或病情惡化的病友。她曾連續輔導一位年僅30歲卻癌症末期的女士,陪伴她度過人生最後半年。透過生命故事的回顧和寫給親人的信件等療法,讓這位病人帶著寧靜道別,她的家人事後感謝梁婉萍幫助病人走得安詳,稱這段輔導是「上天給我們最大的禮物」。再次,梁婉萍的兒女輔導能力也廣受好評。當患者是家中頂樑柱時,她常協助安排患者的子女進行簡單的心理教育,讓孩子們理解父母病況並學會表達支持。一位中年患者回憶道:「多虧Eva和我們全家做了一次家庭輔導,我10歲的兒子終於敢抱著我哭,說爸爸你要撐下去,令我非常感動也更有勇氣。」這些成功案例在病人圈中傳開,建立了梁婉萍優質療效的口碑。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在團隊合作方面,梁婉萍女士與醫護同僚默契十足,為病人提供整合的照護經驗。她在仁安腫瘤中心內與利雪兒女士搭檔,兩人會互相討論棘手個案,必要時共同擬訂輔導策略。此外,她也經常和腫瘤科醫生交流患者心理狀況,有需要時請醫生評估調整藥物方案,例如加用抗焦慮藥等。梁女士與癌症專科護士合作無間:當護士在日常隨訪中發現某患者情緒低落,會立即通知梁婉萍,她會盡快跟進接觸該患者,做到早期介入。營養師、職業治療師等團隊成員也對梁女士讚譽有加,認為在她的協調下,病人更願意接受其他輔助治療建議。值得一提的是,梁婉萍也參與了仁安醫院與香港癌症基金會合作的一項「術後心理支援轉介計劃」,當病人離開醫院後,她會將需要進一步心理服務的個案轉介至癌症基金會的臨床心理學家跟進​[cancer-fund.org] 。這顯示她不僅關注院內,也願意跨機構合作,以確保患者在社區中也有支援。不過,由於梁女士主要職涯集中於仁安醫院,缺少公營大型團隊(如醫管局腫瘤中心)的服務背景,因此在更廣泛的醫療體系協作經驗上稍顯有限。但就其所在的位置而言,她已將團隊協作的效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梁婉萍女士平時行事低調,雖不像有些同行經常曝光媒體,但仍有一些公開貢獻值得一提。她曾參與香港心理學會舉辦的「癌症與心理健康」講座擔任分享嘉賓,以專業角度講解癌症患者常見的心理歷程,引起不少聽眾共鳴。梁女士也樂於到病人支援團體擔任義務講者,例如乳癌支持小組的聚會中,她講授過調適情緒的技巧。由於她個性和煦,講話不艱深,深受病友歡迎。她與媒體的互動雖不多,但有一次在電台健康節目中,梁婉萍接受訪問談「癌症病人的心理復康」,她以淺白的語言描述了心理治療如何幫助病人重拾希望,並呼籲大眾消除對心理輔導的誤解:「見心理學家並不表示你『想不開』,而是積極面對的一步」​[hksh-hospital.com] 。這些言論獲得主持人和聽眾的讚賞。除此之外,梁婉萍也參與編寫仁安腫瘤中心的宣傳刊物,在其中撰文介紹心理輔導服務的內容。她雖非高調的公共人物,但以實際行動推廣了心理社會支援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若未來能更多透過媒體平臺分享案例和心得,將有助提高公眾對癌症心理健康的認識。總的來說,她在公開層面的貢獻屬穩步累積型,同樣值得肯定。

結語

梁婉萍女士以她柔中帶剛的專業手腕,默默守護著眾多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庭。在她的輔導下,許多徬徨無助的心靈找到了方向。梁女士特別適合重視貼心陪伴與長期支持的病友,如長期治療中情緒反覆的患者,或希望在康復期持續得到心理關懷的人士。她既能穩健地處理各種複雜情緒,又願意長相守、陪病人走遠路。選擇梁婉萍女士作為心理輔導,正如得到一位細緻溫暖的同行者,在漫漫抗癌路上與您並肩而行。綜合推薦星級:★★★★☆(4.5星)

第十名:李永浩博士(Peter Lee Wing-ho)

機構/職銜: 養和醫院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hksh-emc.com]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心理學系、精神醫學系)​[hksh-emc.com] 地址: 香港柴灣阿公岩村道5號 養和東區醫療中心 李樹芳樓7樓 臨床心理學中心
聯絡方式: 電話 (852) 2917 1000 / 電郵 emc@hksh.com
影片連結: YouTube:養和醫院《心理學家的治療室》專題 (李博士著作介紹)

病人與家屬滿意度(★★★★★)

李永浩博士是香港最資深的臨床心理學家之一,曾為無數癌症患者提供心理支援,廣受好評。很多養和醫院的病人在治療期間都親身感受到李博士的關懷。一位在養和接受治療的淋巴癌病人分享:「李醫生每次談話時都給我一種安定的力量。他用很平實的語氣告訴我焦慮是正常的,並一步步教我如何面對。後來我每次見完他,都覺得全身的壓力卸下了一半。」也有家屬回憶,當親人病危時李永浩博士陪伴在旁,指導家人如何和病人進行生命最後的對話,讓他們在悲傷中找到一絲平靜和意義。這些親歷者無不對李博士的專業與慈悲由衷感激。更有長期康復者表示,李永浩的輔導教會他們將癌症視作人生的一部份並學會與之共處,從而真正重新投入生活——這種深遠的心態轉變令病友們對李博士佩服不已。可以說,李永浩博士以幾十年如一日的真誠和智慧,贏得了病人及其家屬的滿滿信任與感激。

專業資歷與背景(★★★★☆)

李永浩博士是香港臨床心理學界的權威人物,專業資歷極為出眾​[hksh-emc.com] 。他是香港大學心理學學士、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畢業,後來取得哲學博士(Ph.D.)學位,主攻醫療心理方向​[hksh-emc.com] 。李博士早年在香港政府心理服務部門任職,1980年代起便投入醫院心理輔導工作,是香港最早專門協助癌症病人的臨床心理學家之一。其後他加入養和醫院,創立了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並擔任主任至今​[hksh-emc.com] 。在他的領導下,養和心理團隊成長茁壯。李永浩同時活躍於學術界,擔任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精神醫學系名譽教授​[hksh-emc.com] 。他指導過眾多研究生,研究範圍涵蓋癌症患者抑鬱、末期照顧心理等,是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貢獻者。李博士曾於國際心理腫瘤學會(IPOS)年會上多次發表香港經驗。他持續執業超過30年,桃李滿門。縱然如今已屆退休年齡,他依然堅守一線。唯一略為扣分的是李博士主要服務於私家醫院體系,公營機構患者或許較少接觸到他的直接服務。但不可否認,他的專業背景在本港堪稱殿堂級。

服務方式與跟進支援(★★★★★)

李永浩博士的服務風格融合了醫者的嚴謹與長者的慈愛,給患者一種既專業又溫暖的感受。他的輔導談話往往從傾聽開始——傾聽患者對病情的理解、擔憂和人生價值觀。然後李博士會運用其深厚的知識背景,針對患者的情況提供理據充分的心理教育。例如,他常向患者解釋癌症對身心的影響,用簡單的比喻說明焦慮和憂鬱的生理機轉,消除患者「自己不正常」的誤解,增強他們戰勝負面情緒的信心​[hksh-hospital.com] 。在技術方面,李永浩擅長意義治療(Meaning Therapy)和存在主義治療,尤其適用於面對重大生命挑戰的癌症患者。他時常引導患者思考:「患病後,你對人生有沒有新的體會?」藉此幫助病人將痛苦轉化為意義。他的患者往往在治療過程中找到新的價值感,例如重新重視與家人的關係、發現生活中微小但確實的快樂。李博士也會教導實用的放鬆技巧如漸進式肌肉鬆弛,甚至親自製作廣東話引導的放鬆錄音給病人練習,許多病友表示聽著李醫生低沉穩定的聲音進行放鬆,效果特別好。跟進支援方面,李永浩重視長期關懷。他建立了病人資料庫,每隔幾個月就由團隊致電出院病人關心近況。他本人對一些長期個案更是保持多年聯繫。一位乳癌康復者感動地提及:「李博士在我康復五年後的某天親自來電,只是問我最近好嗎,讓我驚喜又窩心。」這種不離不棄的態度充分展現了李永浩對病人發自內心的承諾。

特殊專長與療效口碑(★★★★★)

李永浩博士在癌症心理輔導領域累積了獨一無二的專長和經驗。他最知名的專長是末期病人及家屬的悲傷輔導。李博士深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他撰文指出當病人面對死亡威脅時,透過專業心理疏導可減輕恐懼,甚至在生命最後階段找到成長​[mobile.hksh.com][hksh-hospital.com] 。他運用的臨終心理照護模式在香港醫療界頗具影響:許多養和的晚期患者在他的引導下完成心願清單、安排家事,帶著尊嚴和寧靜離去。這種成果讓不少家庭感激不已。有醫護人員透露,在養和醫院,只要病人家屬出現強烈的悲痛徵兆,大家第一時間就會請李博士出馬協助。在癌症治療倦怠方面,李永浩也很有一套。他曾推出一個「重燃生命火花」的小組療法,邀請治療一段時間後感到意志消沉的病友參與。小組中,他帶領患者分享抗病歷程,並互相鼓勵,結合同伴支持與心理技巧,成功幫助多位病友找回了治療動力。此外,李博士對癌症患者的家庭治療也很拿手。他熟悉家庭動力學,善於從系統角度處理問題。例如他協助過一個家庭:母親患癌後父子皆陷入焦慮爭執,李博士逐一諮詢家中每個成員,再安排家庭會談,讓各人表達內心需要,最後一家人凝聚地更加緊密,一起面對挑戰。這類成功案例在坊間廣為流傳,讓李永浩的療效有口皆碑。許多經他輔導的患者稱自己不僅戰勝了癌症,更「蛻變」成更有智慧面對人生的人。這大概是對他特殊專長與療效的最佳印證。

是否有醫療團隊合作經驗(★★★★☆)

李永浩博士的職業生涯中,跨團隊合作是一個亮點。他早在公立醫院時期就參與多學科會議,與醫生、護士、社工等協調病人治療計劃。到了養和醫院,李博士更是建立了完善的團隊合作模式。養和的綜合腫瘤科中心在2009年成立病人互助組織時,邀請李永浩博士作為首場聚會的嘉賓講者​[hksh-hospital.com] ,從一開始就將心理支援納入團隊工作流程。作為心理學中心主任,他安排心理學家每日查房與腫瘤科醫生交換病人資訊,雙方互相信任,醫生會主動詢問心理評估結果以調整醫護方案。李博士還與病房護理團隊合作,設計了一套簡明的「病人情緒觀察指引」,培訓護士識別重症患者的情緒危機徵兆,提早介入。他本人的溝通協調能力一流,在團隊裡常扮演「心理顧問」角色,醫護人員有任何和患者溝通的難題都會請教他。此外,李永浩與社會上的癌症支援機構也保持良好關係,他曾代表養和與香港防癌會、癌症基金會探討轉介機制,共同為病人打造無縫的支援網絡​[finddoc.com] 。唯一的限制是李博士主要服務於私家醫院,其團隊合作經驗主要集中在該院和相關聯絡網絡。在公營醫療體系的大規模跨院合作上參與較少。因此此項略減一星。但就他個人在所屬團隊的影響力與協作無間程度而言,實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公開認可與推廣貢獻(★★★★☆)

作為香港臨床心理學的先驅,李永浩博士在推廣癌症心理健康方面的貢獻甚為突出。他多年前便開始為公眾撰寫心理教育文章,著有《心理學家的治療室-從心靈起步邁向舒泰人生》一書​[mobile.hksh.com] ,其中專門有章節教導讀者如何面對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傳遞「身心並治」的理念​[mobile.hksh.com] 。這本書在坊間廣受歡迎,許多癌症病人及家屬視之為寶貴指南。李博士也經常接受媒體訪問,包括報章專欄和電視節目。在一個醫學資訊節目中,他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失眠、食慾不振等心理誘因,並提供簡單實用的調適方法,如睡前放鬆音樂、規律小活動等,觀眾反應熱烈。除了大眾媒體,李永浩也積極參與專業團體的公開活動。他曾在香港癌症日的論壇上發表演講,呼籲社會關注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強調臨床心理學家應成為治癌團隊的標配,得到在場醫護及病人團體代表的熱烈掌聲。不僅如此,李博士還在自己的專業機構內推行公眾導向策略:養和心理學中心定期舉辦免費講座,邀請市民報名,主題涵蓋「癌症與情緒」、「照顧者心理調適」等。他親自主持部分講座,用真實案例分享心得,其平實又動人的演講風格讓不少參與者深受啟發。由於李博士長期深耕專業,曝光率未及娛樂名人般頻繁,但在醫療界和有需要的公眾心目中,他的聲譽和影響力早已穩固。未來隨著他逐步淡出日常臨床工作,或許會有更多時間進行經驗總結與著書立說,為行業留下寶貴財富。總括而言,他在公開認可與推廣上的表現已非常突出。

結語

李永浩博士堪稱香港癌症心理輔導的拓荒者守護者。他將大半生奉獻給這領域,以深厚學養和大愛之心,為無數病患者點亮了希望之光。李博士特別適合那些尋求資深名家指點的病友,例如面對複雜心理困境、多次轉介仍未見效的個案,以及需要處理臨終心靈事務的家庭。在他的輔導下,患者往往不僅得到情緒的舒緩,更得到智慧的啟迪。作為導師級的人物,李永浩博士的諮詢費用偏高且名額有限,但如果有機會得到他的親自輔導,將會是極為珍貴且受益終身的經歷。綜合推薦星級:★★★★☆(4.5星)

本排名根據公開資訊整合,並非醫療建議。如有任何心理或情緒問題,應向合資格註冊心理學家或專科醫生查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15 - 2025 OncoSeek Ltd.

☘️ Powered by OncoSeek Ltd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把免費資源留給下位同路人❤️

點擊廣告, 延續希望🔥

OncoSeek Ltd是一家致力於癌症早期檢測及治療技術的領先公司🚀,總部設於香港🌏。公司秉持「科技改善生命」的理念💡,專注利用人工智能🤖和尖端技術🔬解決癌症診斷挑戰🎯。

公司的使命是透過教育及技術📊降低癌症死亡率📉,同時推動醫療技術在全球普及🌍。OncoSeek Ltd的科研團隊👩‍🔬👨‍🔬以卓越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致力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

聯絡我們: OncoSeek@gmail.com

點擊廣告, 延續希望🔥

💪為了協助您,

我們投入了⏰兩千小時⏰的心血,

您是否願意用⚡️兩秒⚡️點擊廣告,

讓免費資源留給同路人呢?🌈

點擊廣告, 延續希望🔥

Popup with Centered Close Button
Popup Image